寻根革命摇篮,赓续星火精神——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井冈山实践行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星星之火在此燎原。7月14日,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团师生一行11人,怀着崇高的敬意,深入井冈山核心区域,通过实地探访革命旧址、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历史,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深度社会实践,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感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重走初心路:旧址群中悟真理

实践第四日,师生们踏上更为深入的寻访之旅。在茨坪毛泽东旧居,那简朴的桌椅床铺、昏黄的油灯,无声诉说着革命领袖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运筹帷幄、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非凡历程。师生们驻足于此,深刻体悟“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源头。

图1 实践队员出发前往茨坪毛泽东旧居

移步大井,白屋黑瓦见证历史沧桑。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及红军医务所旧址,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与士兵同甘共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刻理解了“依靠群众”这一革命胜利法宝的真谛。

实践队员前往红军医务所

硝烟散处忆峥嵘:黄洋界上铸丰碑

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师生们登上哨口,凭栏远眺,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壮烈场景仿佛重现眼前。纪念碑上镌刻的《西江月·井冈山》,以及保存完好的战壕、营房遗址,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红军将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黄洋界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

历史深处见光辉:小井与大井的无声见证

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那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自制的手术器械和草药标本,以及曾志同志等革命先辈在此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师生们。它不仅是红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缩影,更闪耀着革命人道主义的光辉。在“死难烈士万岁”碑前,师生们肃立默哀,向为革命献出年轻生命的130多位红军伤病员表达最深切的缅怀。

在红军造币厂旧址,师生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经济建设的艰难探索。这座简陋的“人民银行前身”,用粗糙的工具铸造出“工”字银元,为根据地军民生活和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教材。

龙潭红色教育基地则以秀美山川为背景,融合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通过生动的现场教学,让师生们进一步理解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同心、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星火传承:南山聚首话担当

实践行程尾声,全体成员齐聚南山火炬广场。巨大的火炬雕塑熊熊燃烧,象征着永不熄灭的井冈山精神。师生们首先观看了红色主题影片《井冈星火》。影片以艺术化的手法,全景式展现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为此次实地学习画上了深刻的情感句点。

实践队员前往火炬广场

观影结束后,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时代使命”为主题的实践分享交流会随即展开。师生们围坐一起,结合连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踊跃发言。大家纷纷表示,置身于革命圣地,触摸历史脉搏,对“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悟。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必须自觉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传承者与实践者。

指导老师在总结时指出,此次井冈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灵魂洗礼。他勉励同学们要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中,用科技创新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实践团成员们一致承诺,将把井冈山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刻苦学习、科研报国的不竭动力。像当年的“星星之火”一样,立足自身岗位,发奋图强,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西安工程大学暑期“星火研途”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