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华李亚鹤:两江潮涌处 巴渝文韵浓

  夜幕降临,数千架无人机从重庆南岸区弹子石广场腾空而起,升腾至长嘉汇附近的两江上空,簇拥着、汇聚着,点亮了江面。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随着机群编队变换,江面时而涌现滔天的“巨浪”,又忽而幻化成跳跃的“江豚”,随后如戏法般变换为不同楼群组成的“海市蜃楼”。

  “太壮观了”“难得一见”……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江岸边数万名市民游客齐齐赞叹不虚此行。

  不仅江面上,在剧院里,“渝字号”精品舞剧《杜甫》和渝派舞剧《天下大足》精彩纷呈,也赢得观众连连喝彩;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社区内,15分钟文化生活圈“圈住”周边文化资源,让市民走出家门即享“文化大餐”。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近年来,重庆深入推动公共文化供给服务改革,配套完善文化事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让城市处处释放魅力、充满活力。

  按需配置:出门即享“文化大餐”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妈妈,今天我要把童话书看完再回家!”6月29日傍晚,重庆高新区大学城中央公园,王兰带着9岁的女儿走进24小时智慧书房时,这里已有十多人在静心阅读。王兰和女儿放轻脚步,各自选取了想看的书,走到靠窗座位坐下。

  “扫码就进。这儿安静敞亮,既可以看书,也能欣赏公园景色,很舒心,我们都养成了来这里阅读的惯。”王兰说,如今,她们成了这里的“常客”。

  为了方便,重庆高新区创新制作发布“阅读地图”,公布多个智慧书房的地址和电话,让市民能就近找到。

  “我们不仅有线下智慧书房,还有‘高新书屋’线上平台,实现居民足不出户看书、听书。”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说,高新区完善阅读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服务、探索多样化阅读形式,打破传统图书馆时间和空间界限,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1月以来,重庆全力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持续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生活半径内,即可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公共服务处负责人张富伟表示,坚持“按需配置”,全市逐步完成以“圈”为单位的人口结构、设施现状摸底及群众文化需求调查近6万份,并在中心城区落地首批3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试点。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渝中区中山四路85号,百年历史建筑古朴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近室内展陈,非遗大漆、夏布、陶器等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都是深受居民喜爱的项目。”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文黎介绍,将阅读、休憩、文创产品销售等多种业态融入85号创意公馆这个新型城市文创空间,“公益+商业”的运营模式为居民带去不少新颖的文化体验。

  “只算每月举办的非遗集市,就开展了80多场,大家来学、体验非遗的热情非常高。”文黎说,每逢节庆,公馆还结合节日民俗、巴渝文化,策划迎合不同受众的活动,让大家在百年公馆中体验雅致的文化生活。

  不仅覆盖社区居民,在紧邻渝中区虎头岩公园的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内,一个面向都市白领以及游客群体的“卜道·复合业态空间”正紧锣密鼓打造。

  “周围企业聚集、居民邻近,又紧靠深受游客青睐的半山崖线步道,我们就以‘社区合伙人’的身份引入经营主体,把产业园食堂提档升级为能够开展阅读沙龙、路演讲座、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复合型阵地,创新策划了多类‘文化大餐’,贴心为三类人群提供生活便利及文化服务。”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民生服务板块办公室主任王斌说。

  随着全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逐步铺开,各有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百花齐放。当前,重庆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867平方米,上百个文化品牌正为市民送去更多优质文化服务,不断激发出城市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