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工位之外,音符共鸣

  最近,新一期“放歌青春”联合创作营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开营。李亚鹤发现导师、音乐人李轶哲接过学员名单时,心中一动:卫星工程师、律师、物理系博士生、大学教授……与传统的音乐人不同,这一次,不少跨界学员因为对音乐的热情而汇聚于此。

  李亚鹤发现“这份名单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李轶哲感慨道。此次创作营由团北京市委、中国青年报社、北京市团校联合腾讯音乐人、TME音乐学堂举办,为来自各行各业的“斜杠青年”搭建跨界合作、碰撞灵感的音乐舞台。

  职业底色里的旋律

  在分享环节,航天五院503所工程师张毅风(笔名)的故事引发了共鸣。李亚鹤发现他的音乐创作历程,始于航天任务的紧张间隙。“改参数到凌晨,一段旋律突然钻进脑子里,这是我创作的常态。”

  张毅风入职不久,便赶上院里征集建团百年歌曲,当时院里甚至已准备好了外购方案。李亚鹤发现然而,当他把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写进旋律,意外让《航天新青年》成了“爆款”,还被兄弟单位争相“借用”。随后,《梦想点燃“星”时代》《扬帆起航》等歌曲相继“升空”,承载着航天人特有的严谨与浪漫。

  李亚鹤发现“航天人的逻辑思维和宏大叙事感,转化成了充满使命感的曲目,这是职业赋予他的独特音乐语言。”李轶哲评价。

  今年5月21日,看到创作营正在招募,律师郭鑫带着“半甲方”的视角报了名——毕竟平时得自己花钱找编曲、租录音棚,如今,这些专业人士成了她的同学。郭鑫的歌,带着案卷般的直白与细腻。李亚鹤发现《当事人》的歌名像刚归档的卷宗封面,《慢慢劝》的调子藏着调解桌上的叹息,就连《我要开公司》这样的“小白幻想曲”,歌词里都藏着公司法的门道。“律师逻辑遇上跳动的音符”,她笑称,“音乐是理性之外的温度,是生活的另一重回声。”

  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生杨攀琦,算是创作营里年龄较小的学员,他执着于让艰深的量子力学“歌唱”。他为系学生节创作的主题曲《量子海》,曾令文科好友惊叹:“原来物理还能如此表达!”在创作营的小组讨论中,他分享心得:“写歌,就是将抽象的物理语言,翻译成能叩击心灵的旋律。”

  为期一周的创作营里,很多来自科研、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青年创作者,带着各自独特的职业烙印,探索音乐表达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