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脉赓续·国韵传扬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攻坚之年。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用,自7月8日至7月14日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脉赓续·国韵传扬”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落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1出发前合影  供图:莫芮 钟一涵

巴中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革命遗址资源,在近年的发展中,巴中市将红色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红绿融合”发展模式,是开展红旅兴农实践活动的理想地点。此次活动通过遗址探寻、实地考察、传承人采访等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巴中地区的诞生、传承与发展,了解巴中地区从“川东北洼地”到“绿色价值高地”的蜕变过程,切身体会到党和国家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红脉赓续,国韵传扬

三下乡活动伊始,实践团参观烈士陵园并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烈士碑前肃立默哀后拾阶献花,在南江烈士纪念馆,南江地区的诸多英雄事迹,感悟革命红韵百年,传承赤心一脉;在活动最后一天,实践团来到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触摸革命文物、聆听历史细节,将“教科书中的党史” 转化为“身边的鲜活教材”,深刻领悟川陕苏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内核,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多项活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落地,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质教育生态,为新时代青少年启智润心、培根铸魂贡献出青春力量。

图2面对入党誓词宣誓  供图:卢娴婧

地博仁术,灸送康福

初到铁路坝村,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光雾山地质博物馆并重走米仓古道,了解当地人民在地址变迁中生生不息的生命韧性,重温红军在米仓古道中的峥嵘岁月。此外,实践团成员们依据当地具居民情况,开展了腰肌健康宣讲、慢性病科普义诊、艾灸理疗等志愿性社区活动,以“低成本,易推广”的方式高校提升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用青春的微光为乡村民众的生活带来温暖,用专业的医护知识为基层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3举办的义诊活动引起围观  供图:卢娴婧

青竹白豆,e路共富

实践团成员探访非遗传承人,分别了解、学习了竹编、豆花的制作工艺。竹有千韧,百工成器;豆有百味,千磨得香。不论是全手工编制,还是蔬菜汁点卤,都是传承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匠心独守。实践团成员通过开设直播的方式大力宣传竹编技艺、手工豆花,帮助扩大其影响力,拓宽其致富道路。在此次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亲身实践,感悟匠心精神,领悟铁炉坝村民在乡土社会下的生生不息。

图4制作豆花  供图:钟一涵

青山共护,农载深情

在主线活动外,实践团成员还进行了捡拾景区垃圾、帮助拔除杂草等活动。队员们沿光雾山景区河岸徒步5公里,开展垃圾清理工作,同时向过往游客宣传“共建绿水青山”理念,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共同维护景区清洁;部分队员追随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分组进入玉米地、蔬菜田帮忙除草,通过帮助当地居民于田间除草等实际行动感受到农民耕种的不易,在劳动中读懂了乡村、贴近了土地。未来,队员们将继续坚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守护碧水清山、发展金山银山,也将继续聚焦乡村需求,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

图5在农民指导下拔出杂草  供图:钟一涵

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活动紧密结合十四五时代背景,通过国情考察、生态保护、社会调研、红色文化寻访及非遗文化宣传等立体化实践载体,实现专业知识转化与社会服 务深度融合,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良好风貌,树立起大学生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社会形象,广大青年学子在活动期间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深入革命老区,切身体会红色革命的重要性,培养自我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秀青年。(来稿单位: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科技协会·知海泛舟工作室赴巴中“红脉赓续·国韵传扬”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撰稿人:刘笑笑 许龙云 欧阳佳怡 龙小玉 杜雨灿 田启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