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驱动,青春赋能乡土 ——佛大“复苏之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近日,佛山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复苏之风”实践团前往普宁市洪阳镇,开展为期十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以科技助农、文化传承、数字传播等多元路径深度参与洪阳镇乡村振兴实践,在田野沃土中淬炼青年担当,为乡村发展注入蓬勃青春活力,探索出一条高校青年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路径。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智慧方案落地生根

团队将学院自主研发的“智能土壤墒情监测与精准灌溉控制系统”引入洪阳镇鹏兴花木场,凭借精准传感与智能控制技术,使灌溉用水效率提升30%以上,花木存活率提高15%-20%。团队深入田间,为花农提供设备原理讲解与操作培训,其技术的实用性与经济性获得广泛认可。尤为可贵的是,花农针对传感器部署等操作细节提出的优化建议,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迭代升级,更在“科研-实践-反馈”的良性互动中,探索出服务“百千万工程”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

同时,实践团聚焦产业振兴核心需求,走访正大渔业基地、洪阳镇万花园及花卉苗木协会,既梳理特色水产销售模式创新、花卉产业现代化转型等现实难题,也深挖自清代道光年间延续的花卉产业文脉。基于一手资料形成针对性产业升级建议,并制作系列宣传视频,为 “百千万工程”产业板块提供兼具青年洞察与在地温度的解决方案,彰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

图为 “复苏之风”实践团成员将产品接入农田进行测试。白源祥 摄

图为 “复苏之风”实践团成员采访花卉苗木协会成员 谢金成 摄

深耕红色根脉与非遗传承,文化赋魂凝聚振兴内力

在普宁洪阳红色遗址,实践团以“行走的团课”形式追寻革命足迹,深度挖掘整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与家国情怀。团队融合历史文献研究与实地沉浸体悟,精心制作系列红色主题团课视频,借助新媒体平台让红色记忆焕发时代光芒。此举不仅深化了青年学子对红色精神内核的理解,更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为“百千万工程”注入赓续血脉、勇担使命的青春动能。

聚焦潮汕非遗活态传承,团队深入潮阳、普宁两地,重点调研国家级非遗潮阳英歌舞与普宁嵌瓷、省级非遗普宁西陇竹编灯笼。通过走访非遗展览馆、对话传承人、亲身体验技艺(如英歌舞彩绘、嵌瓷拼贴、竹编制作),团队系统感悟了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与文化精髓,详实记录其蕴含的忠义精神、百年匠心和市井生活印记,并以影像、文字构建非遗传承现状档案。这些扎实工作不仅为潮汕非遗保护留存了鲜活的青年视角记录,更通过参与式传承实践,助力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夯实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图为“复苏之风”实践团团课拍摄合影 张君豪摄

图为 “复苏之风”实践团与赤产英歌队合影 郑泽锐摄

图为 “复苏之风”实践团与普宁嵌瓷非遗传承人合影 易梓昊摄

数字传播构建新生态,文旅融合擦亮乡村名片

实践团在洪阳古城创新开展“云游打卡”景点直播,以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文旅潜能。团队深挖德安里、城隍庙等景点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宗族文化、建筑艺术转化为新媒体语境下的生动叙事,成功突破地域限制展现古城魅力。直播中,当地村民主动参与讲述乡土故事,使活动升华为高校智慧与民间记忆交融的平台,变文化单向输出为双向情感共鸣,有效唤醒了乡村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这场景点直播不仅为乡村文旅振兴提供了数字赋能的新范式,更以专业能力激活传统资源的现代表达力,为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方案”。

图为 “复苏之风”实践团直播场景 吴怡菲摄

佛山大学“复苏之风”实践团的普宁之行,在“三下乡”实践与“百千万工程”的交汇点上,刻下了坚实的青春印记。实践团不仅让青年学子在乡土淬炼中深化对时代使命的理解,更以科技之智、文化之魂、数字之翼,在知识与乡土、传统与现代、精神与实践间架起坚实桥梁。当高校智慧在田野深处扎根生长,“百千万工程”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支撑——洪阳镇的探索证明,青年持续深耕的乡土,必将在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下,铺展一条日益宽广的振兴之路。

通讯员:沈冰 蚁晓婷